近日,经市农业农村局推荐,千山区对桩石村成功入选中央农办“2025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成为辽宁省仅有的两个入选案例之一,为东北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鞍山经验”。作为坐落于鞍山市区东南15公里的山间村落,对桩石村通过“产业筑基、人才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其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是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人才赋能激活发展动能,校地协同筑牢振兴根基。人才振兴是对桩石村突破的核心,与我市强化人才引育的方向高度契合。该村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千山站”,创新“三方站长”机制,正是我市深化校地合作的缩影——全市已推动11所高校与乡村建立稳定合作,通过定制化培育输送专业力量。同时,我市选派120名选调生、青年干部到村轮岗,与本土人才形成互补,落实“内外智力结合”要求。在人才带动下,2024年对桩石村南果梨销量达23万斤,村民收益增长45%,1300户农户直接受益,凸显人才对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
党建引领聚合发展合力,三产融合拓宽增收渠道。我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对桩石村的实践提供了鲜活例证。村党总支91名党员带头攻坚,通过创新党群共富责任区,推动238户组建南果梨合作社,与全市推广的“党建+合作社”模式一脉相承。依托合作社,村里开发梨膏等深加工产品及“难舍南梨”文创品牌,年增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我市推动三产融合的典型成果。我市还支持该村建设产品展销中心、电商服务站,助力农产品“出山进城”,进一步放大产业增收效益。
基建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文旅融合绘就蝶变画卷。围绕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我市推动对桩石村实施基础设施提升,900米景区道路升级、民宿集群建设、年清运垃圾1200吨的环境整治等项目落地,实现“山水美、产业兴、人才聚”的蝶变。该村依托5488亩南果梨果园和祖树品牌,打造祖树园、乾隆绿道等特色景区,成为我市“文旅融合促振兴”的成功范例。
对桩石村的实践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根基、人才振兴为关键、生态振兴为底色、文化振兴为灵魂、组织振兴为保障,通过强化校地合作、培育本土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三产融合等举措,持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下一步,我市将以对桩石村为样板,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继续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