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市委组织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保障集体经济合法权益
作为全国第三批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单位,我市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规范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64个,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64.5万余人,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村集体经济发展错位等突出问题。
同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做好年度清产核资工作,对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摸底,梳理村集体有什么、缺什么、可以挖掘利用什么,做到资金账目清、资产底数清、资源分布清、债权债务清、使用归属清。核实全市农村集体账面资产70.3亿元,货币资金10.8亿元,集体耕地面积398万亩,林地面积550.4万亩。并在年度资产清查基础上,将资源、资产及合同数量等量化为“条数”和“份数”,全面起底村集体资源、资产及合同数量,初步核实全市村集体资源31755条,固定资产26991条,经济合同29187份,让全市“三资”家底更加具象化,以便更清晰接受“三资监管平台”监管。村集体严格履行“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依法应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的事项严格按程序表决,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市累计整改民主监督程序不规范问题145个。
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同时,坚持稳中求变、以活促稳,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采取多种形式有效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要素。
二、关于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建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储备库,指导资源富足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生产经营类项目;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立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冷链仓储、物业服务、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居间服务。鼓励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集体经济组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合作经营,抱团发展;鼓励各地深挖自然、人文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发展空间有限的村,可参考飞地模式异地发展。经营能力薄弱的村,可探索入股合作方式,实现稳定收益分红。项目运营可采取直接经营、委托经营、出租经营、入股经营等模式,自2016年以来,承担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村达到358个。截至2024年末,已消灭村集体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2%。
深入开展“千村联千企、党建促振兴”活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联系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推动1191个村(社区)与1571个企业建立联系,积极推广发展产业互助共赢模式,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厂房,村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动员村民报团发展,打造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活动以来,已达成产业合作项目87个,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680余万元。
下一步,将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南果梨、优质米、食用菌、蔬菜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稳定发展生猪、蛋鸡、肉鸡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绒山羊、鹅等特色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尽量把延长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在农村。鼓励、引导村级组织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三、关于探索多元运营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利用村级集体机动地和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移民搬迁宅基地复垦等节余的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开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收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学校、旧厂房等资产,通过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依托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韩家峪村、对桩石村、上石桥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内部整治到外部放活为切口,使村集体资源资产进一步增值,村集体进一步增收。全面推行农村产权数字化线上交易,使农村产权交易置于“阳光”下,产权交易行为愈加规范,2024年通过交易平台交易量激增,累计交易量达1088宗,较上年增长45%。2025年前5个月,交易量累计已超过800宗,同比增长16%,使村集体资源资产进一步增值,村集体进一步增收。
下一步,将做强产业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最主要途径,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强化政策支持、产业引导,结合县域实际,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产业链,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多渠道多方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四、关于强化人才培育机制,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着眼2026年村“两委”换届,逐村明确班子优化调整方向和后备力量储备重点。拓宽选人视野,重点从本村致富能手、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挖掘储备合适人选,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989人、其他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2697人。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兜底培训的方式,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1次。打造清华大学工作站、黄显声故居等11个现场教学点,试点建立西柳镇等3所乡镇党校,组织村干部就近就便参加培训。有针对性地安排1058名后备力量在各类村级组织中承担一定工作,在实践中历练考察干部。推行导师帮带制,通过“擂台比武”选树“好支书”67人,帮带335人次。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稳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组织开展农民“田间课堂”活动,有效打通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科技与村集体经济组织“零距离”。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有资源的退休人员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条件的村可根据农民意愿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激发经营者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培养一批留得下、守得住的本土人才。
鞍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