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们对您提出的《关于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高度重视,收到提案后,迅速行动,对提案进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深感提案中提出的5方面重点建议对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明晰了思路、坚定了信心。我们对各项建议悉数采纳,并持续融入和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目前,我市坚持把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发展壮大优质稻米、设施蔬菜、南果梨、畜禽、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科技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快构筑和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整体架构,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增强农业产业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夯实产业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优质稻米、设施蔬菜、南果梨、君子兰、畜禽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全市优质稻米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4万吨。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南果梨总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40万吨。君子兰种植面积500亩,年产君子兰成品苗1500万株,种苗5000万株。制定实施《鞍山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6家,全市生猪饲养量稳定在200万头以上,生猪供给保持整体充裕态势。肉鸡饲养量稳定在2亿只以上,规模养殖率达到90%以上,累计创建国家级肉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家,打造“种鸡饲养-鸡雏孵化-肉鸡饲养-饲料加工-肉鸡屠宰-调理加工”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50亿元。肉、蛋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30万吨以上,肉、蛋自给有余,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
二、强化顶层设计,确保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全面落实《鞍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统领,压茬制定实施《鞍山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鞍山市现代农业振兴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总体规划设计,聚焦鞍山农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重点,落实发展措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着力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市。
三、全力打造园区,产业平台发展持续加强
积极构建“三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现代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加工、科技、流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截至目前,海城市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台安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岫岩县获批创建国家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到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5个。海城市和台安县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海城市获批省级特色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县;台安县成为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典型县、“东北肉鸡饲养第一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岫岩县成为“全国食用菌种植基地县”、“全国食用菌出口基地示范县”、“国家级食用菌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县”、“中国滑菇第一县”、辽宁省首批“一县一业”示范县。鞍山南果梨获批“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培育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丰富
开展省、市、县示范社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实施农民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国家级试点项目,累计获评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13家,获评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57家。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代耕、代种、统防、统收”聚焦服务小农户的托管服务组织达到180个,其中省级优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持续开展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3家。着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全市范围内总结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同式’利益联结模式”等7种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模式。
五、着力打造品牌,特色产业影响越来越广
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分别达到26个、10个、5个。海城“金万家”蔬菜成为国家驰名商标,耿庄大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海城市中小镇和铁西区宁远镇的黄瓜,海城市温香镇和台安县黄沙镇的绿茄,海城市腾鳌镇和岫岩县新甸镇的西红柿,台安县西佛镇的紫长茄等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岫岩滑子菇、海城九龙川香菇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建了“益临”、“九龙川”、“岫余香”等一批食用菌品牌。鞍山南果梨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成为中国百强区域品牌,“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被农业部列入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中国首届“最佳品牌故事”奖,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2010年鞍山君子兰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上获得大奖。“安井”、“老九股”等成为深加工类省级名牌产品。
六、打造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专项培训
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开展高素质农业培训,2023年培育高素质农民850人,参训农民满意度达85%以上。启动基层农技人员市级普通班的培训工作,2023年培育基层农技人员126人。组织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工作,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精准把握遴选条件,把51名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遴选为培育对象。分别到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组织各地区共55名农民参加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2023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
目前,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涌现出台安雅化宿根花卉、岫岩牧牛香菇、千山区甘泉君子兰、台安白羽肉鸡、鞍山南果梨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特色村、乡、县,但是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夯实、科技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还不显著等方面。我们将以此次建议答复为新的起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园区建设,打造发展载体。扎实推进海城市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支持台安县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扎实推进海城市、台安县和岫岩县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台安县和海城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现代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加工、科技、流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持续巩固和提升“三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抓科技兴农,强化创新驱动。整合地域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示范推广应用项目,做实科技特派员选派、实用人才培育、校地合作等科教兴农工作,推进农业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金翅膀”。
三是抓主体培育,强化利益联结。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扶强,实现新型经营主体由数量扩张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向转变,实现由注重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实现由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转变,完善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抓生产、闯市场,实现“抱团发展”,增强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四是抓社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农业组织性资源,加快构建技术服务、农资配送、田间管理、仓储运输、市场营销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水平。
五是抓品牌创建,增强竞争能力。以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为突破口,以强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为抓手,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鞍山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做强一批自主创新、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品牌,叫响鞍山品牌,提高鞍山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
六是抓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和项目承载力。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足“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重点发展壮大畜禽、饲料、果蔬、食用菌深加工产业集群。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促进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岫岩县和千山区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持续开展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创建工作,打造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全面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鞍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4日